《地藏经》—— 印度版的《孝经》

地藏经

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能够被中国人广泛接受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推崇孝道,和儒家的观点一致。《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就体现了这一思想,可以说,它就是印度版的《孝经》。

1. 婆罗门女的地狱游记

婆罗门女深信因果,福德深厚,可是她妈妈却造了很多恶业。妈妈死后,她担心妈妈堕入地狱。如来就帮她去找妈妈,带她来到了一个大海边,海水像沸腾了一样,里面有很多男女,又有各种恶兽在不断地吃这些人,还有夜叉地把这些人赶到恶兽边。

有位无毒鬼王看到婆罗门女,就向她介绍,这是大铁围山,里面就是地狱。如果人生前没有功德,死之后49天内又没有家人给他做法事,那么就会因业力所感,来到这里渡业海,业海有三个,一个比一个苦。渡过业海后,里面就是地狱,地狱大的有十八个,也就是俗称的十八层地狱。还有小的不计其数。

所以鬼王也告诉了婆罗门女帮她妈妈解脱的方法,就是给妈妈做法事,具体是:

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

2. 无间地狱

大家都看过《无间道》,其中的无间就出自无间地狱。无间地狱是十八个地狱中的一个。

犯如下罪行的人会进无间地狱:

    1. 不孝敬父母,甚至杀害父母。
    2. 出佛身血,毁谤佛法僧三宝,不尊敬佛经。
    3. 侵损佛法僧,玷污僧尼。
    4. 冒充僧人行骗,违反戒律。
    5. 偷窃僧人和寺庙的粮食和物品。

无间地狱是纯铁建造,上下都有烈火,还有很多铁蛇铁狗口中吐火,不断地爬来爬去。又有夜叉不断地拿戟来刺人,铁鹰啄人眼,铁蛇绞人脖子。更有各种酷刑,如关节都钉入长钉,把肠子抽出来剁碎,融化的铜灌到口中,等等。

之所以称为无间地狱,是因为:

    1. 日夜受罪,没有间隔,这是时间上的无间。
    2. 一个人受罪,他的身体会满布地狱,同时受多个刑罚。多个人受罪,那么这些人都会在地狱中同时受刑。这是空间上的无间。
    3. 各种刑罚一个接一个,没有间断。
    4. 不论男女老幼,八部众生,只要造业,就要受罪。
    5. 堕入此地狱后,除非业尽,否则永远受罪。

3. 真的有地狱吗?

相信很多人会有这个问题。其实地狱是众生业力感应所化,所以地狱中的酷刑,也是由心所造。如果心中充满了怨恨、嫉妒、恐惧,那么你就在地狱的煎熬之中。如果心中有善良、慈悲、智慧,那么就能脱离苦海。所以,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中。

 

《列子》—— 风中的智慧

Liezi in Wind

列子是先秦十豪之一,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独特,传世的《列子》一书中,有许多我们熟知的故事,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这里再介绍两个我比较喜欢的。

Liezi in Wind
Liezi in Wind

1. 天上掉的馅饼不能要

列子很穷,经常吃不饱饭,所以面有菜色。有人就向郑国国君子阳建议“列子是个有学问的人,但在你的国家却如此穷困潦倒,传出去不是让人觉得你不重视人才吗?”子阳觉得有道理,就让人送粮食给列子,列子再三推辞,不肯收。

这下子列子的老婆就不干了,哭闹起来:“人家都说有学问的人,家里人过得都不错。现在你穷困到这个样子,国君好意给你送粮食,结果你还不收,这不是活该受穷一辈子吗?”

列子笑着说“这个国君并非真正了解我,他是因为听了别人的几句话所以给我赏赐。过两天他又会因为其它人的话来处罚我。这样的人还是和他保持距离比较好”。

过了没多久,郑国发生政变,子阳被杀。列子因为没有依附于他,所以也未被牵连。

在这个故事中,国君送粮食上门,碰到这样一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要是普通人肯定乐坏了,但是,这个福中隐藏着祸,馅饼中包着毒药。而列子就有这样的智慧,看到福中的祸,馅饼中的毒药。

所以,这又是一个诠释祸福相倚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太极鱼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应到祸福,就是祸中有福,福中有祸:

道是什么?道就包含这种智慧,即能够用辩证的方法对分析事物中二元对立的属性,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前我对公司的介绍中提到不愿意通过“关系”接订单,其中固然有读书人的清高和风骨,也有对这种智慧的运用。

2. 九方皋相马

我们都知道伯乐会相马。他年纪大了准备退休,于是就向秦穆公推荐了一个接班人九方皋。秦穆公让九方皋去找千里马,没过多久,九方皋就回报说找到了一匹黄色的母马。穆公大喜,派人去把马带回来,结果发现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对伯乐说”你推荐的这是什么人呐,连公马母马、黄马黑马都分不清,这叫什么相马高手?“

伯乐叹了口气,说出了一番大道理。原来,九方皋是真正的高手,所以他关注的是事物最关键的特质,也就是是否为千里马,至于其它的次要属性,比如公母毛色这些,他就完全给忽略了。

穆公听了,就去检查那匹马,发现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只有像九方皋一样,抓住其中的本质,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我们公司的文件系统恢复软件的开发一直进展缓慢,后来我借鉴了九方皋相马的思路,对项目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3. 题释

传说列子能御风而行,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像Superman一样拉风的男人,所以为他的书写读后感,我也用了一个拉风的标题。再者,智慧和风一样,无影无形,却又常常能被我们感知到,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为此题。

 

 

 

读《大唐西域记》—— 领略公元七世纪时的异国风情

玄奘

《大唐西域记》记录了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再现了公元七世纪时西域各国和印度的风土人情。另外,由于印度人并不注重记载历史,所以此书也成为了重建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如今大家出国是家常便饭,但是在贞观三年大唐初建之时,出国不仅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更要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国境,回想玄奘当年的艰辛,更觉这部书弥足珍贵。

玄奘

1. 扁头国的秘密

有一个国家的国民都是扁头,玄奘看到以后就十分好奇,究竟这扁头是先天所生,还是后天导致的呢?详细地了解后,才知道这个国家以扁头为美。刚出生的婴儿并非扁头,但父母会用夹板夹住他的头,久之便成为了扁头:

其俗生子以木押头,欲其匾㔸也。

2.奇特的刷牙方式

玄奘又记载了印度人的奇特刷牙方式,他们在吃完饭后,通过咀嚼杨柳枝来刷牙:

馔食既讫,嚼杨枝而为净。

杨柳枝纤维相当于是牙刷,而汁液苦涩,可以清口气,所以这相当于是牙刷加牙膏的二合一产品。玄奘把这种刷牙方式引进中原后,当时很多人也纷纷仿效。

3. 八卦故事

书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个国家中有两兄弟,哥哥是国王,弟弟辅政。有一次,哥哥要带兵出征,临行前,弟弟交给他一个上锁的小盒子,并嘱咐他妥善保管。半年后,哥哥凯旋回国,有人向他密告弟弟在其出征期间秽乱宫闱,哥哥听后勃然大怒,立即把弟弟叫来质问。没想到弟弟毫不慌张,只是交给哥哥一把钥匙,让他打开那个小盒子…

看到这里,我不仅感慨,原来高僧和普通人一样,对这些八卦的恶俗故事也津津乐道,以至于还要记录下来,流传千年。

4. 后记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故事也许没有《西游记》里的那么精彩,但也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而且,这本书是玄奘奉诏编写、为国家资料库提供外国信息的专业文献,而唐太宗李世民则是它的第一位读者,所以除了少数的八卦故事外,大部分内容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维摩诘经》—— 一本有趣的佛经

维摩诘

和其它侧重理论的佛经不同,《维摩诘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维摩诘的有趣故事。维摩诘是一个在家修习佛法的人,他家财万贯,平时乐于助人,又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扬佛法。一次,他对外宣称自己生病了,于是佛陀就打算派几个弟子过去看望他。

维摩诘

1. 侧面描写,先声夺人

故事开篇就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文学手法,佛陀逐一询问身边的弟子,但是没有一个人敢去,因为他们都见过维摩诘,几轮机锋下来,都不是对手,败下阵来,所以心有余悸。

Buddha

这样,借这些弟子之口,不仅从各个角度全面介绍了维摩诘的佛学理论,更展现了他对佛法的精通。

而且,看到这里,读者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那个能令佛陀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须菩提,还有文殊菩萨他们都颤抖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呢?

2. 游戏神通

经过前文一系列铺垫之后,我们的主角终于登场了,而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就是这游戏神通四个字。居然能够把各种神通像游戏一样随心所欲地把玩运用,这是到了何种的程度呢?

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展现神通的。

2.1 容纳一切的居室

这里很有意思,前文中说那些弟子都不敢来探病,结果最后都来了。但不管有多少人,维摩诘的小小居室居然都能够坐得下,这就是“纳须弥于芥子”的出处: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纳须弥于芥子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联想到了物理学中的黑洞,黑洞不就是可以容纳和吸收一切物质,甚至连光都不放过吗?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经又像是一本科幻小说。

2.2 空间折叠和虫洞

在”见阿閦佛国品”中,维摩诘又展示了另外一项神通,他把无动如来所在的妙喜世界直接拿过来,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连通:

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腻吒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把一个世界像陶家轮(做陶器的一种轮子)推来推去,这可不就是游戏神通的最高境界?

虫洞

而且,这种操作和物理学中的空间折叠也非常相似,在巨大的引力下,空间可能发生扭曲甚至折叠,把原来两个距离很远的点迅速拉近。如果引力继续增加,那么可能导致两个不同的空间中出现虫洞,从而连通这两个空间。

无独有偶,在中国道家,也有一门叫缩地术的神通,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即迅速连接两个物理上相距很远的点,实现“朝游北海而暮苍梧”的效果。

2.3 意念产生引力

无论是2.1节的黑洞,还是2.2节中的空间折叠,都需要及其巨大的引力才能够实现。而经书中所述,维摩诘在做这一切时的方法是: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

禅定

所以他应该是一个可以进入三昧禅定而通过意念产生巨大引力的人。

3. 后记

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外,这部经还有很多其他的亮点,比如著名的天女散花,从香积国取来的神奇的香饭。不二法门也是出自这部经书。

天女散花

《维摩诘经》对中国的世俗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生动展现了一个人不必出家,其修行的成就也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出家人,所以更具有普世意义。我们知道的著名文人大部分都是居士,比如,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东坡居士苏轼,六一居士欧阳修,易安居士李清照等。而这部经的铁粉、唐朝的著名诗人王维,干脆就把自己的字改成了摩诘,这样,他的名和字加起来,正好就是维摩诘。

《易》经——上古先民认识世界的分类法

1. 上古先民如何认识世界

假设你被外星人流放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星球上,外星人离开后,你将如何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呢?首先要解决的,应该就是了解周边的事物,看看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是可以御寒的,什么时候会冷,什么时候又会热,等等。面对大量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如何能够快速了解它们呢?

上古的先民们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他们也需要一种技术,能够帮助他们迅速了解未知的事物,在自然界生存下来。

Big Data

把这个问题放到今天,我们发现,大量未知事物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大数据,而了解这些事物的过程,就类似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数据挖掘。那么,实现这一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分类算法

古人也想到了这种方法,他们对世间万物进行分类,同类的事物具有相似的特性,而不同的类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样,一旦碰到一种未知的事物,只要根据其特性,将其划分到已知的类中,那么,就可以快速地掌握以下信息:

  1. 通过已知类的特点,反推出该未知事物很可能也具有相似的特点。
  2. 通过已知类之间的关系,反推出该未知事物很可能与其它类事物有相似的关系。
  3. 推出该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 如何分类

接下来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分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二分法,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把事物分为阴阳两类,就是两仪。在《易》经中,阴对应坤卦,阳对应乾卦。《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所以,在我们的世界中,所有二元对立的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比如,天地,日月、昼夜、暑寒、牝牡、上下、左右、动静、刚柔等等。阴阳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二者之间既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互相包含。道德经中说:“阳极必生阴,阴极必生阳,盈极必损,盛极必衰。月盈则亏,日午则偏”。这一点在太极鱼上有很好地体现:

Tai Ji

阴阳二分法的缺点是分得不够细,如果需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研究,那么还需要细分。

3. 四象

显然,二分法再进一步细分就是四分法,也就是《易》经中的四象,分别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这样,同样是阳,根据其程度深浅进一步细分成少阳和老阳。阴也是一样。在方位上,四象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在季节上,对应春、夏、秋、冬。在天象上,则对应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四象

和阴阳类似,四象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转换顺序和四季的变化一致。

无独有偶,印度也有一种类似的四分法,即认为世间的一切物质都可以划分为地、水、风、火四大,或者由四大假合而成。佛教中的“四大皆空”就出自此。

4. 五行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所以在四象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类,代表中道,就得到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

可以说,用五行基本上可以比较好地对世间万事万物进行分类了。《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中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可见,从五方、五色、五脏、五官、五味、五畜、五谷、五音、到五臭,都可以用五行加以划分。

现在回到我们在第一节中提出的问题,《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的作者,在认识一种未知的草药时,就是用五行分类的方法来进行的。比如,观察其颜色,如果是红的,那么基本上就是五行属火,入心经;尝尝味道,如果是酸的,那么基本上就是五行属木,如肝经。当然,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其药性,还需要进行内证观察的方法,以后我们会详细讨论。

5. 八卦

如果对四象中的每一象再进行二分,我们就得到了八卦,分别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通过八卦,可以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划分为八大类,具体如下:

  • 乾为天:元亨,利贞。
  • 坤为地: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 坎为水: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 离为火:利贞,亨。畜牝牛,吉。
  • 震为雷: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 艮为山: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 巽为风:小亨,利攸往,利见大人。
  • 兑为泽:亨,利贞。

八卦的排列顺序有两种,分别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八卦

6. 六十四卦

八卦再进一步细分,可以有十六卦,三十二卦。不过,我们的祖先跳过了这些分类法,直接进入了六十四卦,每一卦由上下两个八卦组成。这样,无论在解释还是记忆上都会比较容易。在《易》经中有对每一卦的详细解释,这里不再赘述。

7. 还要继续细分吗?

六十四卦,既可以全面地涵盖万事万物,又可以保证一定的细分精度。那么,还有必要继续细分到128卦,256卦…吗?我们的祖先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分类法到此为止,六十四卦就足够了。虽然他们没有给出这样做的理由,但是,今天的分子生物学却给出了一个解释,DNA三联体可以组成64个排列顺序,正好对应着《易》经六十四卦。因为用DNA密码可以构造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所以这种巧合似乎在暗示着我们,《易》经六十四卦,也可以对应世间万事万物。

8. 古人分类法的高明之处

和我们现在的分类法相比,古人的方法更加高明,因为它不仅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通过这些类阐明了事物之间的关系。既然六十四卦可以涵盖万事万物,那么当然也可以对应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下的状态,以及这些状态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所以,“易”者,变也,整本易经就是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

9. 用《易》经算命的原理

前面提到,《易》经告诉我们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来进行占卜算命。具体有两种方法:

  1. 针对某一个事物,确定其初始状态,那么其现在和未来状态就可以用六十四卦推演而得,具体又分为两种:
    1. 对历史发展的推演和预测。
    2. 对个人命运的预测。
  2. 用某种方法获得事物的当前状态。

下面分别展开来说。

10. 《易》经预测朝代的兴衰

历史上有很多预言书。不过,只要是中国古代的预言书,一般都是基于周易的,比如唐朝袁天罡和李淳风所著的《推背图》,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先确定初始状态的卦象,然后就可以不断推演出后续时间点的各个卦象,比如像下面第三十二象:

推背图三十二象

对应的是井卦,对应的朝代是明末农民起义。

北宋的学者邵康节写过一本专著《皇极经世书》,对这门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他把时间用元会运世四个单位进行划分,最小的一世为30年,然后设定这一期人类文明的开始时间,也就是第四纪冰期结束,大约一万二千年前,从这一点开始推算后面每一世的卦象:

皇极经世书

11. 《易》经预测个人的命运

同理,预测个人的命运,也是先获得人出生时状态的初始值,也就是年、月、日、时,所谓四柱,然后根据《易》经六十四卦的变化规律,推算出出生后人的命运发展。

张其成先生说读《易》经之后,人不会抑郁,为什么呢?我们来看,《易》经中有一个卦,叫否卦,天地否(否卦)不交不通,对应人就是处于逆境中,运气坏到了极点,这时就很容易抑郁。不过,如果读过《易》经,就知道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所以一个人不会永远处于“否”卦的状态,而在其后的状态,就是“泰”卦,天地交泰,是在顺境中,运气好到了极点。这就是所谓的“否极泰来”。

否极泰来

12. 直接获得当前的状态

另一种预测方法就更为简单,不通过初试状态以及状态的推演,而是直接获取当前状态。这种方法最早是周文王被纣王关押在囿这个地方发明的,基本思想是抓一把蓍草,然后数草的数量,并由此得到当前的状态是吉还是凶。北宋的邵康节认为这种方法太过复杂,所以就设计了一种简化的方法,用三枚铜钱同时往上抛,看落下以后铜钱正面朝上的情况,这样抛六次就可以得到六爻,以此占卜吉凶。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说,这不就是迷信吗?无论是抓一把蓍草还是抛铜钱,得到的结果都是随机的,怎么能据此判断当前的祸福吉凶呢?其实说这话的人,犯了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即认为随机统计理论是能够反映客观世界科学规律的。事实真是如此吗?

有一个著名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几个盲人分别摸到的是象的不同部位,于是,摸到大腿的人说,象就像一个柱子,摸到尾巴的人说,象像一根绳子,等等。但实际上,他们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到象的全貌。这个世界就是这头大象,而我们就是摸大象的盲人。这个世界太过庞大复杂,而随机统计理论,似乎能解释一部分的问题,所以我们就把它当成了真理,但实际上也许这只是大象的尾巴而已。佛教中另外有一个业力理论,所有世界上一切的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随机的,而是由业力驱动的。

盲人摸象

如果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占卜,就显得合情合理了。人起心动念中,造了业,业力驱动导致了得到了相应数量的蓍草或者相应的铜钱状态,以此得到了当前状态。为什么人的心业可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其实是因为心识和这个宇宙的终极系统,集体潜意识是相联系的。通过集体潜意识,不仅可以知道当前状态,而且可以了解到过去和未来的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高僧可以预知过去未来之事。

13.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有朋友让我帮他算命,我说,你的命不应该问我,应该问问你自己。如果你自己常常按照自己的良心做事,那么即使现在没有鸿运当头,至少灾祸会远离你。如果你总是做着违心的事,那么即使现在没有遭遇灾难,有道德的人也会渐渐地疏远你,你的运势也会慢慢地走上下坡路。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上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以前只是把它当作名言来背诵,现在经历得多了,回过头去看看自己,看看身边的人,无一不是如此。有些时候我们还看不到善恶的报应,只是没有能够以一个更高或者更长的维度来审视而已。

以文会友:对易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alanchcw共同探讨。

 

 

如何用《了凡四训》来解读和改造命运

1. 命运之书

《了凡四训》可以说就是一本命运之书,袁了凡先生以自述的方式介绍了他一生从算命、认命而后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命的传奇经历,以此来教人改过向善。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因为有《了凡四训》对大众的教化,所以社会在剧烈的转型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危机。《了凡四训》在台湾和香港的华人中也有深远的影响,在台湾还有专门的《了凡四训》讲学会等机构,推广和宣传书中的内容。

liao fan's four lessons

《了凡四训》借云谷禅师之口,告诉我们关于命运的一些基本规律:

  1. 普通人因为无休止的妄念,所以命运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人出生时的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这个人一生的命运。
  2. 极恶和极善之人的命运没有规律可循。
  3. 佛道修行人的命数也是无法推算的。

人生的命运起起伏伏,如果把它看成是一个以时间为横坐标的数学函数,那么生辰八字就是这个函数的初始值,而上面的规律就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表述:

  1. 普通人的命运曲线是收敛的,如果通过初始值成功建模,那么就可以计算出曲线在任何时刻的状态。
  2. 极恶和极善之人的命运曲线是发散的,分别对应正无穷和负无穷的两种极端情况。
  3. 修行人的命运曲线也是无法建模的。

2. 蝴蝶效应为何失效?

1963年,美国科学家洛仑兹提出,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初始阶段条件的细微变化,会导致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显然,命运模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影响它的因素不可胜数。但是,根据命运的第一条规律,对普通人而言,虽然出生时初始值的差异,会导致命运曲线的不同,但是,出生以后的各种因素的变化,似乎都不会对命运曲线产生太大的影响,曲线始终是收敛的,并且可以计算出它在任何时刻的状态,就像《了凡四训》中孔先生能够算定袁了凡一生的命数。

Butterfly Effect

显然,蝴蝶效应对命运模型是无效的,因为它只是洛仑兹根据观察得到的结果,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复杂系统。

那么,如何来分析和解释命运这个复杂系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似乎完全不相干的话题。

3. 人体内的几套意识系统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我的身体是由大脑控制的,而大脑中的意识决定了我的行为,所以人体内只有一个意识系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代心理学奠基人弗洛伊德和他的学生荣格,为我们揭示出人体内实际上有三套意识系统,分别是表意识、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如下图所示:

Consciousness

无独有偶,道教和佛教对此也有类似的观点。道教认为意识分为元神和识神两套系统,而佛教则认为有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三套系统。

4. 命运曲线为何收敛?

下面再回到前面的讨论,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云谷禅师说,普通人的命运之所以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是因为其时刻不停的妄念。实际上,这就是由于识神或者说表意识在不断地产生各种念头,而且这些念头有一定的规律,导致人的行为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性格。所以性格决定命运,道理就在于此。

Fate

人因为我执,所以会先入为主地认同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而少有反观自省,所以一生的命运,都可以用命数算定。更进一步说,人在三界六道中中的轮回流转,也是由此而生。

5. 如何改变命运?

所以,要改变命运,就要意识到并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改变或者切换意识系统。具体又可以细分为几种方法:
    1) 保持觉知,观察自己的念头和行为。佛经上说“觉知破无明”。若能常常保持觉知,则可以看到自己行为的问题和缺陷,并加以纠正。比如,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生气》中让我们在日常的饮食起居中保持觉知,这样,当愤怒升起时,我们就能够及时地觉察到它,并将其化解,久而久之,就可以改变自己易怒的性格,从而改变命运。
    Anger:Wisdom for Cooling the Flames
    2) 识神退位,元神显现。这是道教中的修行方法。相当于是切换了一个意识系统,当然命运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吕洞宾祖师的《太乙金华宗旨》就详细阐述了如何炼尽阴滓,显化元神的方法太乙金华宗旨3) 明心见性。这是佛教的方法,通过修行证得法身,找回自己的真如本性,替换掉之前的小我意识系统。

上述几种方法,都是佛道的修行法门,所以云谷禅师才会说,修行人的命是算不准的,修为越高,越难测算,如果最后修行达到了道家的练神还虚或者佛教的涅磐,那么就是无法测算的,即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2. 破除我执

前面的讨论中,我执,是让一个人保持固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所以,如果能够破除我执,也可以改变命运。这也是一种佛教的法门,金刚经中说:“无我相”、“一切法无我”等等。破除我执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六波罗蜜中的布施、忍辱都是很好的法门。凯蒂的《一念之转》也给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Change Opinion

3. 反省和忏悔己过

如果能够不断地反省自己在意识和行为上的过失,并加以改正,那么也可以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行为模式,从而改变命运。这就是云谷禅师所说的只要改过从善,就可以改变命运的基本原理,也是儒家推崇的一种世间法。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可见自省的重要性。

清朝有一位著名的善人王凤仪,他用一种特殊的“讲病”的方法给人治病。他认为,人得病,其实是自己的德行出了问题,如果能够反观自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那么病自然而然就好了。很多病人在听他讲病之后,会悔过痛哭,多年的宿疾不药而愈。可见真心忏悔的力量之大。

Wang Feng Yi

还有一个方法,放在下一节再讲。

6.  置之死地而后生

《当下的力量》的作者托利告诉我们,我执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厌恶。当我被别人否定时,自我意识就会遭到一种类似死亡的毁灭性打击,让你感到沮丧或者愤怒。反过来说,因为你的自我意识,所以才会对死亡充满恐惧,因为那意味着失去生命、身体等一切我所拥有的东西。

 

The Power of Now

那么,通过直面死亡或者接近死亡的方法,也可以破除我执。在接近死亡时,我们将被迫放下世间的一切,包括对自我的执着,这时,我们反而能用一种更加澄澈的心境去看待一切。所以古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将死之人的彻悟,未必能改变他死亡的命运。但是,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却可以建立一种方法论。当我们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在死地中即将失去自己所有的一切时,也许正是一个反观自己的好机会。这时,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固有模式,并摆脱这种模式的束缚,那么,就有可能绝处逢生。

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次,当我以为一个问题完全无解时,其实是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的思路给局限住了。如果能够放下对这个问题的执着,跳出旧的框架,往往在不经意间会豁然开朗,得到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7.  君子造命

其实,改变命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固有思维行为模式中的缺陷,并加以改正,就可以实现。

小伙伴们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加我的微信alanchcw,共同讨论关于改造命运的方法吧!

《山海经》—— 一段成为神话的历史

《指环王》的开场白中说:“很多年过去了,历史成为了传说,传说成为了神话”。而《山海经》就记载了这样一段成为神话的历史。因为内容太过离奇,所以严肃的史学家们通常认为这些都是虚构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逐一向我们验证了书中记述的很多内容实际上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或者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生物,地理地貌、民俗、矿物、医药等等。可以说,《山海经》就是一部上古的百科全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上一期人类文明的全貌。

1. 三星堆的青铜神树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这就是传说中的扶桑神树。

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青铜神树,树上有九只三足金乌鸟:

Bronze Tree
青铜神树

这与山海经中描述的内容完全一致,于是引发了很多人的联想。书中所述的扶桑神树是否真实地存在过?

2. 天傾西北与磁极偏移

《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进一步记录了共工的故事:“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Bu Zhoushan

这就是著名的“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一直以来它都被当作神话。

不过,最近的地质考古研究,为这段故事提供了事实根据。2022年,一名叫做加夫尼的科学家,在研究挪威海岸线14000年前软件动物化石分布的时候,发现通常这些贝类化石只能在温暖的水域繁殖,可是挪威却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地方。这怎么解释呢?加夫尼参考了各种理论,发现只有哈普古德的极移理论,可以完美的解释这一现象。一次快速的地壳整体的移动,导致原本温暖的地方,迅速移动了2600多公里,到了今年寒冷的海域。这个结果,正好是天倾西北的效果。

3. 褪色的印记

1936年10月的一个下午,一位优雅的美国女士,在墨西哥的城市广场邂逅了一位长得非常象中国人的印第安人。这位印第安人告诉她,早在几千年前,墨西哥和中国就有非常频繁的交流和往来。这段对话,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考察,而这位女士,正是《Pale Ink》(《褪色的印记》)的作者默茨。

Pale Ink

正当默茨准备进一步研究中国和墨西哥之间的交流的线索时,二战爆发,她被征召入伍。十年后,她复员回来,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当年的研究,可是,她再也找不到当初的那位印第安朋友了。

不过,上帝虽然关上了一扇门,但同时也给她打开了一扇窗。默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了英文版的《山海经》,并了解到这本书是4500年前,大禹派人堪舆天下的记录。于是,她按照书中《东山经》和《大荒东经》的记录,来勘探美国的大陆,结果发现:

  1. 她徒步6000多英里的勘探结果,与《山海经》的记录只有100多英里的误差。
  2. 东山经之首就是落基山脉,其十二座山峰与落基山脉一一对应。
  3. 东山第二经就是内华达山脉,其九座山峰与内华达山脉一一对应。

这些成果最终汇聚成了《褪色的印记》这本书。

4. 后记

这就是《山海经》,谜一样的上古奇书,记述着亦幻亦真的历史、传说和神话,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探索。

《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佛陀告诉我们这个宇宙世界的真相,希望借此使我们消除妄念,把握住自己的内心。

Diamond Sutra

下面我详细展开来说。

1. 宇宙世界的真相是什么?

首先,佛陀告诉我们,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观念的时候,是比较难理解和接受的。因为他们每天都在真实地接触这个物质世界,怎么能说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呢?事实上,我们对物质世界的体验,完全是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这五感来进行的。所以理论上,只要我们有一种手段,能够在大脑中模拟出各种感觉,就会让你把这些感觉当作是真实的体验。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已经想到了,虚拟现实就是在做这件事,它可以虚拟出一个世界,让你觉得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一切都是我们的感觉,理论上我们无法证明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除非发现了它的一些破绽,就像《黑客帝国》中的尼欧,或者超越所有的感官,用另外一种方式去了解世界。这两种方法我会在另外的文章中详述。

The Matrix

其次,佛陀又告诉我们,要舍弃所有一切形而下的,可以去思考理解的方法或者逻辑。金刚经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既不应该去肯定它们,也不应该去否定它们。应该它们和这个物质世界一样,也是虚幻不实的。

真正的大道,既无法通过五感去体会,也无法通过意识去思考和理解,因为它是高于这些层面的。所以金刚经才说“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2. 你能把握自己的内心吗?

很多人觉得,大脑长在自己的头上,怎么会把握不住里面想些什么呢?那么,大家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闭眼端坐,观察自己的内心,不要让任何念头冒出来。试过以后大家就会发现,哪怕只有半分钟,我们的脑海中都是各种妄念纷飞,根本停不下来。而且,你越是想让它停下来,妄念越多,甚至那个想让妄念停下来的念头,最后也变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妄念。

heart

从古至今,这个世上最难的事,恐怕就是把握自己的内心了。所以王阳明才会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但是,也只有把握了自己的内心,才可以使生命进入一种更高级的状态。所以,无论是佛教、道教、儒家,医家,还是其它门派的修行,都是静心去杂念。修行的结果各有不同,佛教是开悟,道教是成仙,儒家是成圣,医家是长生,等等。

3. 认识世界的真相,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内心?

现在第三个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佛陀通过《金刚经》告诉我们世界的真相,就可以让我们破除妄念,把握内心?

大家可能都听过杯弓蛇影的故事。有个人去朋友家赴宴,饮酒时却发现酒杯中似乎有一条蛇的影子,他当时碍于面子没有说,还是把酒喝下了。但回家以后,总觉得自己把一条蛇给吞了进去,心中非常害怕,最后抑郁成疾。朋友知道这件事后,仔细分析,才发现是墙上的一把弓,倒映在酒杯中,看起来像是蛇的样子。真相大白后,那个人的病也不医自愈了。

Snake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因为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所以产生了恐惧的妄念。同样,我们内心中所有的妄念,包括贪嗔痴慢疑等等,也是因为不了解这个宇宙世界的真相所导致的。一旦认清了真相,妄念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比如,我们固执地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并且把这个“我”和外面的世界分离开来。为了让这个“我”能够拥有更多,就产生了贪念。这个“我”和外部产生了冲突,就产生了嗔念。如此种种。然而,《金刚经》却告诉我们,“无我相”,并没有一个真实“我”存在,“我”只是我们自己通过五感和意识获得的一个错觉。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证悟到这一步,那些因“我”而起的妄念就会瞬间烟消云散。

4. 知道真相就可以开悟吗?

有人也许会说,《金刚经》说的我都明白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把握不住自己的内心呢?其实,书上说的是一回事,你真正能够接受并且证悟又是另外一回事。佛教是一门非常强调实践的科学,它的修行分成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首先你要相信,这一点就不容易,很多人其实对佛经中说的内容将信将疑,学问越大,疑惑越多,反而不如那些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太。

接下来是正确理解,然后再此基础上修行,最后是在修行中自己证悟佛法。比如,很多人对无我相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在打坐到某一时刻的时候,忽然发现这个我没有了,这个就是自己亲身体会到了,叫做证悟。不过,对于有些人,因为没有读过《金刚经》,或者不相信《金刚经》中所述的内容,在体会到无我的时候,很难接受,会因此心生恐惧,反而出现了妄想,这就是在“信”上出了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对佛法也同样适用。只有在实践中证明了佛法所说的真相,这才是属于你的佛法。

南怀瑾讲过一个公案,有个高僧夹山和尚,在道场说法,下面有人问“何为法身?”,夹山答“法身无相”。《金刚经》上说三十二相皆是非相,所以这个回答没错。但是下面坐的一位禅宗大师道吾却在冷笑。夹山就向道吾请教,道吾说“你理论是对,你工夫上没有到”。夹山就丢弃盛名地位,跟着道吾去修行。修成之后再出山,别人问他“何为法身”,他还是答“法身无相”。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回答,开悟以后是证到了那个境界,而开悟之前只是口头禅,道理都对但是没有到那个境界。

5. 世界是虚幻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

宫崎骏《千与千寻的神隐》中,主人公千寻不小心闯进了一个神居住的地方,经过一番磨难后,她终于离开了那个地方。影片结尾时,千寻又象开始时那样,坐在父母的车上,回头看去,两座神像仍然矗立在洞口,彷佛在向她道别。千寻经历的一切是真实的吗?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经历过这一切后,她已经从之前那个自闭内向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乐观、开朗、善良,而且能勇敢面对各种挫折的女孩。

Qian Xun

我们也是一样,世界虽然是虚幻的,但是在这个虚幻的游戏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任务需要去完成,这样才能提升自己,通关升级。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以说是虚度此生。有些人选择了自杀,这类似于提前交了一张不及格的试卷。当然,也有人找到了迅速通关的方法,成为了超级玩家甚至游戏管理员。我们给这些人一个特殊的称号,叫做“神仙”。

道教有个术语,叫借假修真。就是告诉我们,要通过这个虚假的小我和虚幻的世界,来修炼真正的本我。

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

以文会友:我组建了一个佛学交流微信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alanchcw。

 

 

 

 

读《西藏度亡经》有感

对于死亡,因为恐惧,所以大部分人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就像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但是,读完这本《西藏度亡经》后,我却得到了另外一个观点,“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唯物主义和西方的科学把死亡看作是一个人的个体完全消亡的过程,这给大众带来了不必要的恐惧。西医做的事,通常是想方设法延缓死亡,干扰死亡的过程。以至于垂死之人,一旦到了医院之中,就会被各种医疗手段所折磨,最后充满着恐惧和痛苦离开这个世界。

相反的,东方的佛教,却告诉我们临死之人面对死亡,应该精神镇定,勇敢无畏。而且,平时在心智上应该有适当的训练和指导,以至于在面对死亡时出现的各种境界时,能够从容不迫。很多佛教徒能够预知自己的死亡,而且在没有任何痛苦的状态下安然离去,即所谓“预知时日,无疾而终”。西藏的很多大成就者,还可以在圆寂时化成一道彩虹。所以,佛教把死亡这个恐怖的事,变成了一种艺术,生死自在,来去自如。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西藏度亡经》为我们展示了人死之后,处于中阴身状态时,可能面对的各种境界,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境界获得解脱的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生前无法克服的心魔,在死后的中阴身状态时依然会成为你的困扰,令你无法解脱,重新进入轮回的迷雾中。所以,只有在生前进行长期的训练,培养自己的定力和觉知能力,才可能为死后将面对的各种境界作好准备。

这本书常常激励我在人生中战胜自己的恐惧,勇往直前。

最后要说的是,这本书的传承方式很神奇,它不是以传统的物理媒介、而是以西藏密宗中伏藏的方式传承的。

公元八世纪时,莲花生大士完成了这本书,并在打坐入定时把它放进伏藏,也就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一千多年后,另一位高僧同样是在打坐入定时,从伏藏中取出了这本书,刊行于世。

伏藏传承听起来很玄奥,其实作一个类比就容易理解了。相当于莲花生大士用电脑把书的电子版上传到了云存储空间,千年后另一位高僧从云存储空间中下载了这本电子书,只不过伏藏传承中电脑换成了人脑,云空间换成了人类的集体潜意识。

伏藏传承具有成本低、可靠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所以藏地很多经典和信息都是用这种方式传承的。比如著名的史诗巜格萨尔王》,传说中的秘境香巴拉(就是希特勒派纳粹去寻找的那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太乙金华宗旨》读后感

引言:古书的启发

以前看到一些国外的心脏移植案例中,受体在术后出现了和供体类似的性格,一直以来百思不得其解,也没有西医理论可以完美解释这一现象,直到看了中国道家的一本古书巜太乙金华宗旨》中的"元神识神"这一章后,才豁然开朗。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的元神居于天心,就是松果体的位置,而识神居于心脏中的一个特殊位置。西医已经证明,人死之后一部分灵魂会从心脏中离开,正好就验证了这一点。我们那些“闻惊而跳,闻怒而闷,见死亡则悲,见美色则眩”的习性都是由识神所决定的。所以,当心脏移植之后,供体的一些脾气,也就随着识神一起,转移到了受体身上。

当然,这本书并非只是把道教的这些生理卫生知识简单地介绍一遍,而是介绍作者发明的一种新的修行理论和方法。

太乙金华宗旨

1.基本原理

中医认为,人身体上有三宝,也就是“精、气、神”。其中,“神”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能量。

“人之精华,上注于目”。当人睁开眼睛看外面的世界时,“神”这种能量就会被释放出来,所以我们常说某人眼睛炯炯有神,但是同时,这种能量也在被白白地浪费和消耗,即“走漏神识”。

那么,有没有可能利用这种精神能量进行修行呢?答案是肯定的。本书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方法,如果修行时眼睛不外视,而是回光反照,内观天心,那么就可以令自己的元神吸收这种能量,同时炼尽阴滓,修成纯阳之体。这也就是为什么世人又称作者为吕纯阳的缘故。

Pineal Body

所以,这本书可以认为是作者写的一本关于回光修行的学术专著。

2. 传世奇书

这本书的传世也颇有传奇之处,作者是唐朝道士吕洞宾,也就是八仙之一,此书据说在元末战乱时遗失,清末时有一学者,在旧书摊上看到半本残卷,便如获至宝,重金买下后回家细读,并与好友交流。不想其好友正好有剩下的半卷,也是因缘际会,才使此书能重现人间。

纯阳真人吕洞宾祖师像
纯阳真人吕洞宾祖师像

后德国学者卫礼贤在中国游历时,将此书翻译为德文,取名巜金花的秘密》,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很多人根据书中的方法修行,并看到了金花,也就是曼陀罗花。当时的心理学大师荣格,正陷于研究的低谷,被许多问题所困扰,偶然看到这本书后,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这本来自东方的古书,正是在探讨那些问题,荣格由此而得到启发,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理论,成为心理学的一代宗师。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3. 全真宝典

这本书由吕祖传给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此后成为龙门派的经典。它含义隽永,文字优美, 如我特别喜欢这句"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因为全真是融合佛道的教派,所以书中引用了释儒道的各种经典,如楞严的八还,对于开阔知识面也颇有好处。欢迎大家读后和我交流。

阅读时也可参考另一本书《钟吕传道集》,这本书是吕洞宾和他老师汉钟离的问答录,类似于FAQ,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修道各个方面的问题。

王重阳祖师像
王重阳祖师像

以文会友:我建了一个养生群,主要讨论岐黄之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alanch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