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访问:
国外访问:
顺境不贪,逆境不嗔
中国国内访问:
国外访问:
中国国内访问:
国外访问:
中国国内访问:
国外访问:
中国国内访问:
国外访问: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有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文风优美、自成体例,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宗风浩荡、义理严明,开创了中国佛教的天台宗;它推陈出新,突破小乘的观念,提出了石破天惊的成佛法门;它,就是《法华经》。
佛陀是一位谆谆善诱的好老师,为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佛法,他想了各种方法,其中一种就是比喻。在《法华经》中有七个比喻,称为法华七喻。
有一位长者,在他的大宅子中,有很多子女在玩耍。这时宅子着火了,但是子女们却浑然不觉。长者非常着急,告诉他们真相,但无人相信。长者只好说,在外面有非常好玩的羊车、鹿车和牛车,他们这才纷纷跑出宅子。长者非常高兴,送给他们每人一辆大白牛车。
在这个故事中,火宅比喻三界,长者比喻佛陀,子女们比喻众生。羊车、鹿车和牛车分别代表声闻、缘觉和大乘,是帮助众生脱离火宅的法门。大白牛车是指佛乘,代表无论小乘大乘,最后都殊途同归,归于佛乘。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火宅之中,那些怨恨、嫉妒、恐惧、无明象各种各样的火,焚烧着我们,令我们的内心焦灼不安。于是乎,白天焦虑,晚上失眠,以妄为常,以酒为浆。
佛法并不神秘,它只是让我们内心达到清净安稳,如此便可脱离火宅,不再备受煎熬。
有个富人的儿子走失了,流落街头,成了乞丐,一直到他五十岁的时候,才被他的父亲找到。但是他因为流落在外太久,自卑感很强,所以看到他父亲豪华的房屋都不敢接近。富人没有办法,只好找了一个仆人打扮成穷人的样子,去接近他的儿子,然后劝他儿子一起到自己的大房子里打工。经过一段时间后,富人告诉儿子真相,这才让其相信自己是出自富贵豪门。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其实我们都是佛子,都具有佛性,只是因为生死流转太久,忘记了一切,也不敢相信自己本来就拥有一个无量无边的佛法宝藏。而佛陀就是那位富人,用大乘佛法,降伏世人的妄想执着,令本自具足的佛性重新显现。
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等虽然有高矮大小的不同,但是都能得到雨露的滋润。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众生虽然根器不同,但是佛陀的教化如同雨露,能让他们明心见性,归一佛乘。而药草则比喻佛法如药,能治众生烦恼,解除身心的痛苦。
有一群人要长途跋涉到一个地方去寻宝。因为路途太长,加上一路上都是不毛之地,无处休息,所以他们走了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这时候他们的导师想了一个办法,在半路中变化出一个繁华的城市,让他们可以在里面好好休息。养精蓄锐后,这群人又继续前进,最终获得了宝藏。
这个比喻中,宝藏比喻最终的大乘佛果,因为遥不可及,所以佛陀作为导师,给众生说声闻乘和缘觉乘,作为比较容易达到的的目标,增加大家的信心。而达到这二乘后,并非终极目标,需要继续努力,最后归于佛乘。
宋徽宗在读到《化城喻品》后,亲自画了一幅《天上化城图》。翰林图画院的张泽端为了拍马奉迎,也画了一幅图,献给宋徽宗,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此图展示人间繁华,意喻徽宗治理的国家是太平盛世,可与天上之化城相媲美。这应该算是历史上最优雅的马屁了。
有人到亲友家做客,酒醉后,亲友有要事需远行,遂将一颗无价宝珠缝在他衣服中,然后就匆匆离去。此人因酒醉毫不知情,离开朋友家后,辗转流离,生活艰苦,最后竟沦为乞丐。一次偶然碰到亲友,亲友大为讶异:”某年某月某日,我将一颗无价宝珠缝在你衣服中,只需将此珠变卖,可以衣食无忧。为何你竟没有发现呢?”
这个宝珠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么一个无价之宝却不自知,在生死轮回中受各种流离之苦,实在是可惜。佛陀的教化可以破除我们的妄想执着,让这个衣中的宝珠重现光芒。茶陵郁禅师有诗云: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转轮圣王发髻中藏着一个明珠,是无价之宝。平时将士有战功,圣王只赏赐他们其它珍宝。直到最后将士们立下大功,才将髻中明珠赏赐给他们。
这里转轮圣王比喻佛陀,将士征战比喻和众生和自己的烦恼无明等心魔作斗争。众生根基未成熟时,佛陀以二乘佛法(其它珍宝)教化,唯待众生灭贪嗔痴,有大成就时,方说出密藏的《法华经》。
有一位良医因事远行,等他回家后,发现家中的孩子误服毒药后心智昏乱。于是良医赶快为他们治疗,中毒浅的孩子,服药后很快痊愈,而中毒深的孩子,不相信父亲开的药,拒绝服用。良医没有办法,只要把药留下,前往他国。而后,他派人回家告知孩子们自己已客死异乡,孩子们听说后,知道自己以后再无依靠,不得已,只能把父亲留下的药当作最后的救命稻草,服用后慢慢康复,心智也恢复正常。良医听到这个消息,才回家和孩子们团聚。
这里良医比喻佛陀,佛是大医王,能治众生身心之病。
《法华经》是佛灭度前说的一部经,佛陀借最后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他灭度只是一个权巧方便,就像那位良医假称自己已死一样,目的是让众生能重视并修行他留下的佛法良药,最终开悟。此喻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佛陀对我们的殷切期望,读之不觉令人动容。
《法华经》全名《妙法莲华经》,此书以莲花为名,既寓意其中的佛法象莲花一样洁白纯净,又暗示了修习佛法的信众象莲花一样清丽脱俗。难怪宗舜法师说,能看到《法华经》是此生最美丽的邂逅。即便是象我这样重温经典,内心也不由自主地得到了一次净化和升华。
自古以来,给帝王将相作传的史书不计其数,但是为神仙立传的却寥寥无几。葛洪之前,只有《列仙传》传世。其它关于神仙的故事,仅零星见诸于一些笔记小说和轶闻杂谈中。所以,葛洪可以说是为神仙立传的第二人。
对于这个问题,葛洪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很简单,因为他的从祖父葛玄就是神仙,而是是有正式编制的、天庭敕封的四大天师之一。有这么一位神仙亲戚,葛洪当然相信神仙的存在,而且还为他们著书立传。
即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很多人也曾遇见或者相信神仙的存在。比如:龙门派的张至顺道长就曾两次遇到过神仙,台湾的洪文亮医师在云南鸡足山碰到过历经两千多年前仍然在世的迦叶尊者,等等。
虽然素未谋面,但《神仙传》中出现的很多神仙早已为我们所熟知,也许这正是此书带来的宣传效果。
以长寿闻名,《神仙传》中记载他离开殷朝的时候已经活到七百八十岁。殷王曾派采女向其问道,这段经典对话流传后世,可以和《黄帝内经》的内容相互参考印证。
本名黄初平,又作皇初平,浙江金华人,放羊时碰到道士点化,于是入山修行成仙。19世纪初香港曾爆发瘟疫,有人从金华请来黄大仙,最终消弭了瘟疫,所以至今香港的黄大仙祠的香火都十分旺盛。
著有《周易参同契》,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此书借易理来阐明炼丹之术,所以称其为“万古丹经王”。浙大有一位专门研究丹道学的孔令宏教授,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建立在这本书的基础之上。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八十二岁时决定修道,后来得道成为地仙,能作五行变化,皱一下眉就变成老翁,含羞一笑就变成少女,身子一矮就化作小孩。虽然比不上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也已经够神奇了。
四大天师之一的张天师,正一教的创始人。曾在蜀中降伏诸鬼,然后和他们立下誓言,人鬼殊途,互不相犯。现在青城山据说还有天师誓鬼碑。
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藩王,他组织编写了《淮南子》,而且长期进行化学实验,发明了豆腐,最后又成功研发出仙药,不仅让300多人和他一起成仙,而且令鸡犬升天。
三国时的著名神仙之一,曾经在曹操的宴会上现场表演从铜盘中钓松江鲈鱼,以此成名。
《神仙传》的缺点是人物形象不够立体丰满,叙事偏于平铺直叙,不像《史记》的故事性那么强。不过这些都情有可原,毕竟神仙不像帝王将相这些公众人物,有机会亲身接触他们的人本就是凤毛麟角,在后世寻找关于他们的记录则更如大海捞针。所以,葛洪能系统性地为92位仙人作传,已是相当不易,我们这些读者就无需再作苛求了。
年前妈妈回杭州,好友特地过去看望她,感谢人生中有这样的善缘,认识了不少重情重义的朋友。不由得想起夫子说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正直本是一个人应有的品德,不过如今却已经变得难能可贵。而同样是正直,不同的人也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狄仁杰和安金藏是武则天时期两位正直的大臣,他们都曾被诬陷谋反。对此,狄仁杰不作任何申辩,承认了全部“罪行”,这样就可以免受大刑之苦,而后他在狱中等待机会,最终成功为自己洗脱了冤情。而安金藏的做法则要刚烈得多,他直接破腹,以死明志,令武则天动容,相信了他的忠诚。中国儒家文化认为君子应该外圆内方,即做事应圆融变通,同时又保持内心的方正,所以更推崇狄仁杰这样的处世之道。
无论是哪种方式,正直的人会在处理事情的行为和态度中表现出来,所以,只需要“观其行”,日久自可了解。
如果正直的朋友很难找,那么退而求其次,应该结交诚实的人。否则,如果和那些满口谎言、到处搬弄是非的人走得太近,那么,即使你不去惹事生非,是非都会无端找上你,必须戒之慎之。
现在诚实的人其实也不多了,很多人讲假话讲成了习惯,戴上面具做了一辈子的两面人,所以夫子告诉我们,如果再降低要求,可以找见识广博的人做朋友,因为至少我们可以从他那里增长见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谁结交,影响乃至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